58赶集集团身陷抄袭门,侵权乱象何时休

于8月19日刚刚公布财报的58赶集集团,时隔一天,便陷入抄袭丑闻,互联网招聘行业抄袭事件频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何时才能走向终点?

58赶集集团身陷抄袭门,侵权乱象何时休

8月20日早,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声明称,将冻结58赶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关联公司的招聘方一个月,原因是58赶集集团旗下产品中华英才网与招才猫涉嫌抄袭Boss直聘。于8月19日刚刚公布财报实现盈利的58赶集集团,时隔一天便身陷抄袭丑闻,尽管面对Boss方面的指责,58赶集集团尚未作出任何回应。但是此次的抄袭事件,还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以下为Boss直聘方面发布的部分截图。

 

自2005年互联网信息分类平台出现起,其伴随的抄袭侵权纷争便从未停止过。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行业的乱象?

 

抄袭事件频出的原因:

1.行业内抄袭成风

原赶集网CEO杨浩涌曾在合并之初表示,做任何一个创新品类最担心的是对手,很多产品不敢推出来因为怕被抄袭。可见,行业内抄袭已然成风,甚至谨慎到不敢推出新的产品。在58和赶集尚未合并的时候,这两个分类信息平台最大的公司就不止一次的指责对方涉嫌抄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此次事件中,Boss直聘方面表示其公司自知仅仅是一个创业公司,专心发展,不想招惹是非。所以在抄袭事件初期并未在意。可以看出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被侵权或许已经成为业界常态。

2.抄袭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现如今,国内对互联网行业的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但是仍远远不够。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将创业者,开发者的努力换算到自己手上。而要想维权却举步维艰,国内先推广再注册的运营模式仍是主流,导致创业公司不能很好的维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姚建年曾表示,不少企业反映,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效果差的现象,专利诉讼也面临“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赢了官司,赔了钱”等尴尬局面。这也导致很多专利侵权事件在诉讼初期,就遭遇困难以至无疾而终。

以此事为例,58赶集集团在发生抄袭过程中是不需要付出很高成本的,而如果Boss直聘想要维权就需要付出相对高昂的成本和精力,而且一旦其专利权无法确立清晰,那么即便是对簿公堂,Boss直聘想要赢下官司也很难。

3.企业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在互联网行业创立早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注册专利时间成本等过高,先推广后注册是许多公司的运营策略。而现在,不少初创型公司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商标,专利的注册上缺乏重视,甚至沿袭进入市场才着手准备商标,著作,相关专利申请的运营模式。这也将导致其维权难。而且我国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使得其在确立权利之初就遇到了问题,以此案为例,boss直聘宣称自己的logo遭到招财猫抄袭,但其实直聘作为一个通用词,其很难证明这个词为其著作权所有。如果无法证明,那么logo上的抄袭就不能算作成立。

尽管Boss直聘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其做法仍有很大的隐患与不妥之处。这也是现在初创公司的一个缩影,想重视不知如何重视,想准备却没做足准备,给了投机者投机的机会。

抄袭不能长久,侵权无所遁形:

在中国互联网从0到1这些年,各行各业都出现过模仿的情况,例如京东号称中国的亚马逊,阿里巴巴早期模仿ebay,但是这都仅仅可以定义为模仿,能够生存下来的公司都有其独到之处,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与产品迟早会遭到淘汰,单纯的抄袭是无法生存的,近些年出现的各种侵权问题之所以如此凸显基于以下两点:

1. 当今社会日益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草案的提交,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印发《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预警防范机制。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发全面。

2.企业自身维权意识日益加深

例如今年2月19日发声的Boss直聘开发者账号被拉勾网员工黑客攻击事件,Boss直聘之后诉诸法律,并索赔322万人民币。互联网初创型企业正在逐渐意识到专利权等相关权益的重要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实现连续五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81.4%,办案总量超过8.7万件,是“十一五”期间的9.8倍。从数量上可以直观感受到与专利有关的案件不管上升,专利权正在日益受到重视。

总结:

此次Boss直聘方面的公开指责,将招聘行业内不正当竞争,抄袭,侵权再一次的推向高潮。笔者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节节攀升,互联网招聘行业市场潜力巨大,诚如上个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成就了levi‘s一样,各家互联网招聘平台都在努力做互联网行业中的levi’s。可是既然要做levi‘s就该做好牛仔裤,抄袭别家公司设计的牛仔裤很难收获市场认可,利用不正当不健康的手段来维护企业,这样的行为必然是不正常并且不可能长久的。

无论此次冲突是否会升级为法律案件,此次事件的发生都该给整个行业带来反思。创新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原动力不可以因为抄袭而受到影响,相信随着我国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此类抄袭事件也将会走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