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虚假新闻拷问编辑素养,且看西方媒体如何自律和他律

相比之下,国外的传统媒体经过百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杜绝虚假新闻的屏障

蓝鲸传媒7月4日讯 昨天网信办给互联网新闻机构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禁止使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作为新闻直接刊发,此举的目标也可谓稳准狠——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

随着网信办近年来一系列组合拳整治互联网乱象,国内的网络空间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各种框架规范的制定也全面加速:

去年10月24日,国家网信办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讨论“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今年5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批准了人民网、新华网等6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157个地方频道的开设申请,相关名单已在中国网信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信息”栏目公布。

4月2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约谈十条”,网站存在未及时处置违法信息情节严重等9种情形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将被约谈,约谈整改不力的网站将被吊销许可证。9种情形将被约谈,并约谈了百度、腾讯。

6月21日,国家网信办召开全国跟帖评论专项整治视频会议,部署集中治理跟帖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跟帖评论乱象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6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APP管理规定”,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信息服务的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比之下,此次新规,引发了互联网新闻生产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也将新闻的第一道把关人——编辑推到了聚光灯下。

新闻社交化年代,呼唤专业主义的回归

新闻社交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路透研究社2016年的报告,全球60%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Facebook正在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资讯计划,snapchat正在大力发展阅后即焚新闻,Youtube和一众直播平台则试图抢走传统电视新闻的生意。

社交媒体也早已不单单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工具,而成为了相当一部分媒体赖以生存的信息源头。随着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逐渐步入常态,社交媒体参与新闻生产的程度越来越深。

这张图反映了相当数量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但是,在很多资深媒体人看来,在许多关键时刻,社交媒体在胜任新闻报道方面依然力不从心。

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学人、南卡大学新闻学院院长Geneva Overholser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6月29日,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突然辞世的那天,他还在洛杉矶做一个采访,听闻了MJ去世的消息,她立刻在手机上搜索关键词: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但得到的结果全都是此前的假新闻,而当时《洛杉矶时报》说杰克逊还处在昏迷状态(实际上当时MJ已经死了),于是她打开了Twitter上,只有一家账号TMZ提到了他去世的消息,但是没有任何佐证的信源,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登上了行将离开洛杉矶的飞机,并错失了这条新闻。

后来她评论说:如果当时这家社交媒体能够有人援引验尸官的话,一切都会变得清楚,“这些正是社交媒体需要的东西——新闻专业主义,包括现场采访、事实的准确无误等。”

Twitter、facebook上的讨论,让弗格森枪击案里的种种疑点公之于众,并引发了民众和警察的冲突

在新闻社交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具备新闻实战经验的人员就越发稀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交媒体无法像三大通讯社那样帮助记者采访写稿,还在于新闻的社交化让制作虚假新闻的成本越来越低,收益却越来越高。

相比之下,国外的传统媒体经过百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杜绝虚假新闻的屏障:

编辑的自律是虚假新闻的第一道防线

有人指出,虚假新闻会不会出现,很多时候在于编辑的选择,作为消息的第一把关人,如今的网络小编缺乏采访训练,只会盲目转载网络消息,在新闻专业度和点击率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实际上就成了虚假新闻泛滥的元凶;更可笑的是,在虚假新闻出现之后,一些主流媒体也会不在确认消息的情况下,言之凿凿地发表意见,以去年春节国内出现的”上海女孩春节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这一新闻在几乎不具备任何可信度,单凭一张照片和篱笆网上的评论,就被很多媒体人应用,其中有家都市媒体在未确认消息可信度的情况下发表了力挺女孩的社论,引发诸多媒体人的呛声。

对于让人头疼的虚假新闻问题,美国编辑人协会早在1923年就制定了《报业信条》,而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也于1996年9月制定了道德准则,此外各家媒体也都有制定自己的记者守则;对“新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纽约时报》的传统,在它发给员工的守则中,明确地写着“记者本身就是最终的事实核查者,通常也是惟一的核查者”。

他律和追责,是杜绝虚假新闻的第二道屏障

西方新闻业的实践表明,为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应有一整套完善、严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采编制度,还应当建立虚假新闻责任追究制度。

在西方传媒业,采编人员只要被查实编造假新闻,毫无例外地就会被迫辞职,或者被辞退。2003年《纽约时报》记者詹森·布莱尔Jayson Blair 涉嫌新闻造假,这名27岁的记者杜撰了多篇报道,事实上他根本没去过那些应该前往报道的城市,这件事让人震惊,作为一家有150多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大报,纽约时报一直被同行视作最好的报纸。

布莱尔随后被炒鱿鱼,并面临多项指控,《纽约时报》的执行总编和总编同时承担责任辞职,这在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华盛顿邮报》杜撰“吸毒男孩吉米的遭遇”的女记者珍尼特·库克被报社开除后,再没有一家媒体敢雇用她。

因新闻造假而面临指控的前纽约时报记者詹森·布莱尔

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空间的谣言和危险言论的监控也在暗中收紧,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总统令,成立了网络威胁情报整合中心(CTIIC),旨在打击网络威胁。白宫表示,这个新部门不会取代现有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机构,这个中心将从相关部门抽掉大约50个人组成,在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的领导下工作,负责整合分析各个部门收集到的情报,并为其他部门提供分析报告。

读者说不,是杜绝假新闻的又一利器

美国新闻学会(journalism association)与美国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媒体洞察项目”研究发现,报道准确是获取受众信任的关键。

将近90%的美国民众认为,媒体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极其”或“非常”重要,令人吃惊的是,40%的读者能够记起影响自己对媒体信任度的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或“假新闻”.

“这项调查强调了一个事实,读者对于虚假新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他们会因此远离你,无论你是如何伟大的一份报纸,新闻机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确报道。”《纽约时报》出版编辑玛格丽特·沙利文Margaret Sullavan说,她认为读者也在意报道是否平衡,所引用的信息源是否足够多,以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读者还希望报道有透明度,“告诉我你们不清楚的情况,以及你们会如何报道此事”。

(编译自:《多伦多星报》、CNN、尼曼新闻报告等)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