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盛松成:数字货币可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6月24日,央行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出席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时表示,数字货币可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蓝鲸互联网金融讯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出席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时指出,就目前技术发展情况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供巨大的数据基础,使监管当局能够根据需要采集不同频率、不同机构的实时交易账簿,并且是完整真实的。这样的信息优势可以帮助央行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可以追踪资金流向,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全面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最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数字货币技术支持“点对点”支付结算,这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只有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央行数字货币才能将这一优势辐射至不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将使利率期限结构更平滑,利率传导机制更顺畅。

2014年,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其发的学术文章称,从货币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来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也难以成为货币。

盛松成指出,比特币缺乏国家信用支撑,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商品交换媒介职能。比特币不具备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流通范围有限且不稳定;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任何有自己的开采算法、遵循P2P协议、限量、无中心管制的数字“货币”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币,例如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莱特币。

其次,比特币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盛松成认为,比特币有限的数量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存在矛盾,若成为本位币,必然导致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数量的有限性也使得比特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大打折扣,更容易成为投机对象而不是交换媒介。

第三,比特币缺少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

盛松成认为,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从而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过是技术至上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者的乌托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