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专户理财存在三大弊端 部分风险隐患大

随着基金专户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基金专户理财的三大弊端也浮出水面:不透明、锁定期长、成为“试验田”。

基金专户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市场定义为绝对收益的产品。但是,由于它的门槛高,多数普通投资者只能望尘莫及;再加之专户产品不用公开披露净值,媒体报道较少,更增加了它在普通投资者心目中的神秘感。近来,几起爆仓事件的出现,以及证监会对少数基金公司专户子公司风险隐患大的提示,使得专户的理财能力受到市场的质疑。据信息时报的报道,基金专户的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基金专户理财的三大弊端也浮出水面。

清盘、缩水产品比比皆是

打新一直被资本市场视为“稳赚不赔”的买卖。去年IPO开启后,基金公司也瞄准了这块业务,发行高杠杆打新专户吸引高净值客户。不过,宝盈基金旗下3款打新专户——宝盈新动力5号、宝盈新动力6号和宝盈慧升1号于今年1月7日爆仓。资料显示,这3只专户均采用2∶1的杠杆结构专户申购旗下打新公募。由于去年六七月的股市流动性危机,加上IPO的叫停,宝盈选择将高仓位投向二级市场的3只专户,在年初的熔断机制下净值迅速回撤,其带有杠杆的进取份额净值更是以放大几倍的速度急跌,最终被迫平仓。

一些宝盈打新专户投资者认为,宝盈基金及其代销机构在最初销售阶段就存在严重的误导,给投资者灌输专户主攻打新市场“低风险、高收益”的特质,但实际运作中却将高仓位投资了二级市场股票。

除了被清盘的产品之外,净值大缩水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据同花顺统计,在去年6月1日至今的这一年时间内,超过600家公司进行了定向增发,而在此期间,出现过破增的个股有283只,时至今日仍有200只个股破增,占总定增个股数量的30%。据信息时报记者了解,去年大幅破增的个股中均有基金专户的身影,如去年7月完成定增的芭田股份,定增价是28.73元,现在的股价为8元左右,不足当时的一个零头,当时东海和华安基金分别获配8.82万股和156.63万股。

再如国金证券,该公司于去年5月27日高位增发上市,发行价为24元/股,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悉数被套。如“定增王”财通基金去年获配国金证券定增股数量高达3711.61万股,在机构投资者获配数量居首,共计投入金额高达8.91亿元,而国金证券昨日收盘价为12.80元/股,相比定增价亏损幅度接近50%,财通基金为此浮亏金额约达4.5亿元。据信息时报记者了解,财通基金一专户也因此中招,净值跌至0.8元附近,持有人损失惨重。

专户基金三大弊端

弊端一:不透明

这是专户最让人感到不放心的地方。对于投资的品种,专户不能像公募一样,列个一二三四五出来,让投资者一目了然,而是只列出净值,对于净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无从知晓。此外,很难知道专户的历史投资业绩,这块领域成了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秘密,投资者能听到的业绩都是拿得出手、名列前茅的产品,那些被清盘、大幅亏损的产品,基金公司是不会自报家丑的。

据多家基金公司和私募表示,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公布持仓明细,即使对于自己的持有人也不会公布。对于不公布的原因,除了没有硬性规定之外,他们也担心其他机构知道自己的持仓,进行跟踪或者打压自己持有的品种。

弊端二:锁定期长

和公募基金不同,专户不能随时买入或者随时赎回,一般基金公司都会定期设一个固定的开放日,只有到了开放日,持有人才能进行交易。如果大盘发生剧烈变化,持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产品净值受损而无能为力。

据了解,去年不少基金发行了带杠杆的大数据专户,随着下半年市场从沸点到冰点,大数据专户净值遭遇腰斩,清盘的案例比比皆是。对此,华南一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对于专户的投资人来说,流动性问题确实是个麻烦,但是类似于公募那样放开流动性,对于专户这样的小规模产品来说也不现实,毕竟大规模的申赎,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

弊端三:成为“试验田”

由于专户规模小,成了不少基金公司的“试验田”。市场上一些新奇的产品,都是从专户开始做起,如定增专户、新三板专户、高杠杆专户等等,这无形中放大了持有人的风险。基金公司在宣传专户的时候一般都是捡好听的说,多数持有人对于所购买的产品都是一知半解,所以很容易成为“套中人”。而且多数基金专户的合同中,一般都会要求客户发生问题时只能通过其指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而不是去法院进行诉讼。

专户的问题不断,也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今年5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少数专户子公司存在资本约束机制缺失、盲目扩大业务规模等问题,风险隐患较大。

“不用把专户想象得那么好,也不能就此否定专户存在的价值,专户只是高净值人群的理财平台而已,但是其收益既不会因为起点高而更好,也不会因为起点高而不亏损,其实每一次市场暴跌都会有专户清仓的事件出现,不过因为该市场一直比较隐秘,普通投资者难以知晓罢了,目前投资者最需要做的是,首先要判断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其次要对专户有个清楚地了解,是否加杠杆,是否投资高风险领域等等,最后再和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匹配判断要不要介入。”资深理财专家吴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