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没有前途吗?看7位资深媒体人怎么说

【传媒人物】做新闻没有前途吗?看7位资深媒体人怎么说

编者按:纸媒死期将近、找工作打死不能去媒体、自媒体时代,新闻民工尊严不保、将来孩子要是学新闻,就打断他的腿……

这些有关媒体行业的悲观论调大行其道,那么,未来做新闻,还有前途吗?关于这个问题,也许资深媒体从业者和成功转型的传统媒体人才最有发言权。近日,7位曾供职于国内一流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是交流会内容,希望有志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能有所启发。

谈自身:为什么转型

刘斌:资深纸媒记者、编辑

刘炎迅:原《南方周末》记者,现为优酷土豆资讯中心新闻总策划、资讯频道主编

“传统媒体的那套操作规则和传播途径略显单调,在新媒体时代不太适用了,我希望自己生产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视频领域做尝试,摸索视频新闻怎么做,怎么去观察、理解社会。”

周政华:原《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现为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我觉得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是在创造历史的,做新闻是记录历史,你觉得哪个更有意思呢?……人总是想追求一些新的东西,但我仍觉得新闻是最好的行业。”

冯翔:原南方周末资深编辑,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社区主编

“为什么从传统媒体走出来呢,是因为日益感到时代的召唤……我们所写的新闻其实是信息的一种,而信息的传播受技术的影响,而不是你写出来之后,再去找技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有点不适应了。在现在这种信息传播条件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一些。”

张静雯:《团结湖参考》编辑

“现在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新媒体不仅是全新的平台,更是全新的产品……新媒体的反馈过程对新入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快的提升方式。这对新闻人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提供真货,必须有好的东西。”

李秀卿:原《法制日报》、《新京报》记者,现为朗知传媒副总经理

“有时候做选择不一定要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可能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并不认为我离开了新闻行业,我只是离开了新闻机构。现在这是一个好时机,也许是新闻人发挥最好作用的时候。”

谢鹏:资深互联网记者

“现在大家都谈新闻行业,其实我觉得称之为内容行业更为准确……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新闻变革,我不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会冲击旧的媒体形态。科技对新闻业其实是一种赋能,相当于传统媒体的一种‘互联网+’的工具,能让许多产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谈媒体:技术+内容+版权

1、技术是一种“赋能”

近年来新媒体似乎总是在不断“抢占”传统媒体市场,许多传统新闻人谈及新媒体,必将其与传统媒体对立起来。但事实并非总是“非黑即白”这种简单对立思维就能辨别清楚的,新媒体并没有“冲击”旧的媒体形态,反倒推动了新闻变革,提高了产业效率。

科技力量对新闻业其实是一种赋能,给传统媒体带来能实现“互联网+”的工具。现在的情况是技术走得太快,新的规则尚未建立,不管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后都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过程。

科技驱动新闻价值的增长,这也是现实。科技正在影响新闻的表现形式,例如VR技术、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VR确实能给人的感官体验带来全新的冲击,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报道,例如灾难新闻,用VR呈现受难者的情况或许存在新闻伦理问题。但在整合传播中,“内容+”、“技术+”让新闻有更好的发展。

虽然现在有不少对于新闻业的悲观论调,但不要丢掉热情,不要放弃新闻。

2、内容的浅薄与深度

表面上看,互联网的碎化与移动终端的便捷似乎使用户更加喜欢新鲜刺激的信息,从而某种程度上舍弃了对深度内容的追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好比吃饭,一个人会不会因为喜欢吃肉而放弃吃菜?

在现在的这个时代,新闻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各个年龄阶段群体的信息偏好不同。新闻业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信息的各种需求,关键的两点在于:一是挖掘社会事件和热点人物的纠结,反映背后的人性;二是帮助更广泛的人理解社会,人们不需要刻板的说教。

《浅薄》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关于英国出租车司机记忆的研究:在有了导航地图之后,英国司机记路的方式改变了,他们脑中的海马体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现在是读屏时代,90后、00后习惯轻阅读,而深度在知乎这样的知识平台。有时候广度和深度是一对矛盾,阅读得越多,其实是越少,因为精华的内容得往深里去。

3、版权的艰难之路

传统媒体的快速衰落,版权问题恐怕也难逃此咎。新闻工作者面对版权时总是有些无奈,一直坚持原创,但别人说转就转了,开始的时候还会用各种手段维权。现在像头条号和腾讯这些内容平台,要留住优质内容,也出台了保护原创的政策。随着优质内容的不断涌现,版权保护环境也在好转。在版权保护上形成了“平台方+内容生产方”的合力。

新媒体有传播渠道优势,可以传播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获得的流量增加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这个如何分成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音乐版权保护越来越严,例如虾米音乐,整个大环境是在好转的。版权保护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执法力度逐渐增强、版权估值随之提升。其实这是一个内容创业者最好的年代,比十年前好太多了。

总结一句话就是:平台兴衰有时,优质内容永存。

谈未来:做新闻仍然有前途

讨论的最后,针对“未来,做新闻还有前途吗?”这一问题,七位媒体人都给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冯翔:有前途。但问题是“在哪做”,现在有些媒体做着就倒了或者裁员了,是不稳定的。可能未来5-10年间,去新媒体做视频新闻、深度报道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做新闻”,新闻本质上是提供信息产品、促进信息流通的,所以只要你的工作确实在帮助用户促进信息流动、降低生活成本就好了。

周政华:这个问题,其实你把“新闻”换成“医生”、“教师”得到的答案和新闻是一样的。

张静雯:如果还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方式去做新闻,可能会没前途,但如果把自己当做内容生产者,真实的记录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前途的。

李秀卿:刚提出“公共外交”的时候,就有“人人都是外交家”的说法,在教育领域也曾有“人人都是教育家”的说法,但这些人并没有因此失业。现在有“人人都是新闻人”的说法,新闻人也不会失业,重要的是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刘炎迅: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纸媒正在经历寒冬,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只是渠道变更,新闻总得有人去做,有人去调查、揭开真相,就像总需要有人去监督。怎么理解前途?如果你是想要要赚100万、200万,那就应该选择做商人,但在这点上,新闻是没“钱”途的,记者不是赚钱的行业,要赚钱的应该去做金融。

冯翔:你们现在年轻,赚钱的方法有许多种,但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就是记者。

谢鹏:前途也分很多种,也可以通向“钱途”。你在做本职工作的时候是一种积累,可能没办法马上变现,但是一旦离开新闻业后,你的变现能力是比别人强的。

刘斌:对“新闻”和“前途”的定义不一样,这些讨论其实只是一个视角而已,未来做不做新闻,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南方周末》在2010年新年时写道: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其实我们都一样,自己想清楚,然后选择一份你能负责任的职业,决定自己的生活,就够了。做不做新闻有没有前途,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来源:人大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