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是如何靠数据新闻拿到普利策奖的?

三大原因让《华盛顿邮报》斩获普利策奖。1.话题戳中大众痛点;2.具有开创性还不缺影响力;3.出乎我们预料又引人深思。

2015年,在美国,被警察枪击致死的人数究竟有多少?

990人。这是《华盛顿邮报》数据库给出的答案。

这些枪击案件中哪个种族或年龄的平民受害者更多?哪类人更易被枪击?被警察枪击致死者本身是否携带武器?双方谁先开的枪?这些案件的责任全在警方吗?……

数据库都能给出答案。

而这些基于该数据库的新闻报道,让《华盛顿邮报》员工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国内新闻报道奖。获奖原因是:这一系列报道创造性地搭建了一个全国的数据库,展示了警察开枪杀人的频率、原因以及最有可能的受害者。

《华盛顿邮报》究竟凭借什么斩获该奖项?这对于我们发展数据新闻有何意义吗?刺猬君阅读了获奖的作品,并做出了一些分析。

看《华盛顿邮报》如何玩转数据

2015年,《华盛顿邮报》陆续推出了9篇涉及警察开枪致人死亡案的系列深度调查报道,以数据库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深入揭示了此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及此类现象的现状及背景等。

除了涉及到由警察开枪引发的枪击命案的数量、地区等等常规因素外,《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数据还会追踪枪击命案的更多细节,如:死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所在州、精神病史、持枪与否、逃离现场与否等,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延展出更多深层次的话题,对此类枪击命案的发生背景、关联因素、不同类型枪击命案的发生率等,都作了具体呈现,并获得了一些打破了人们定式思维的发现。

普利策全国新闻报道奖亮点不仅在于获奖的是一组数据报道,还有这些报道给大众带来的认知上的冲击及报道本身所推动的改变。综观获奖报道,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首先要学会讲故事

 若只是干巴巴的呈现数据,远难达到普利策奖的程度。综观这9篇,几乎每篇都是这样一个流程:讲述生动而具体的事例个案(先吊起大家的胃口),由个案进行延伸,以具体的数据说明同类事件或现象在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文章的主架构是故事本身,而数据本身是串联整个故事并推动文章讨论的主线。

同时,文章也常试图从多个方面呈现更多的角度和背景,但切入点则角度细、小。如:警民双方是否都持枪且有交火、涉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事件是否与种族有关的问题;同时兼顾警察、被枪击者、社会等的视角。

其中一篇名为《一名持枪抢劫犯被威斯康辛州骑警制服(A Wisconsin Trooper Faced Down a Gunman who Planned to go out Fighting)》的报道,还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关于警民双方持枪及开枪的问题以及相关数据。

如:通过一名警察与银行抢劫者之间展开激烈交火后双双身亡的故事,引出2015年在美国出现的双方均持枪且平民被枪杀、双方均持枪且平民一方率先开枪等不同情境下的多组数据,并对不同的情况下涉事者种族、状态以及警察和抢劫者事发前的状态及个人背景等等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使得整个故事的呈现更为丰富而立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思维:由警察开枪引发的平民死亡事件,警察并非总是处在强势的一方。

2.如何才能玩转数据?

 为了获得扎实的数据基础,《华盛顿邮报》专门编制了一个记录美国2015年每一件由警察引发的致命枪击案的数据库。数据库使用新闻报道或其他公开信息源实时跟进枪击案动态,并将诸如种族、是否持枪等数据也汇编至数据库中。据其网站显示,数据主要来源于:新闻报道、公开记录、网络数据库、执法机构网站等。同时,邮报还选择了独立数据库Fatal Encounters和Killed By Police作为案件信息的来源。

近几年,警察在执勤执法的过程中杀死平民的事件并不鲜见,但警察枪杀黑人的事件似乎更易触犯众怒,表面上看来,此类现象似乎比枪杀白人更多。不过,据《华盛顿邮报》相关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5年,白人警察枪杀未持枪黑人的事件在所有警察枪杀平民事件中所占的比例少于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黑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6% ,但在所有未持枪而被警方枪杀的人当中,黑人的人数占比却达40%~60%。

媒体对于内容报道的频次和手段很容易干扰我们对于事物及现象的理性认知,这种时候,客观的数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华盛顿邮报》的难得之处在于:不仅将长期缺失而又备受关注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公开,还利用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多方调查与采访梳理,呈现出数据背后美国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真正矛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因数据“闭塞”而出现的社会偏见。

3.交互性强

有了数据,如何呈现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除了新闻“故事”之外,数据内容能否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能被忽视。

于是《华盛顿邮报》采取了一种有趣的形式——为数据库设置数据筛选器,用户可自主选择自己想了解的数据,并获得可视化结果,交互性极强。

如:可以选择“男性”、“白人”、“致命武器”,查看在2015年被警察枪杀的不持武器的白人男性数量,如下图:

或在选择了不同的数据项后,通过地图上的标注对不同地区案件发生频率获得认识。

甚至还有细思极恐的呈现内容——下图中的每一个卡通人都对应着一个死者,按案件发生时间顺序排列,点击不同的人,会跳转至和死者相关的案件介绍。(似乎可以改名为《给变态杀手提供作案的999种方式》的教科书?)

三大原因让邮报斩获普利策奖

然而,光凭好玩的数据并不足以让这些报道站上普利策奖的领奖台,除对数据的灵活运用之外,还有以下这些深层次的原因。

1.话题戳中大众痛点

 “警察将枪口对准平民这一现象究竟有多频繁?”“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开枪警察的名字是否该被公布?”“警察是否会因开枪而付出代价?”,都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由警察开抢引发的枪击命案被曝光,美国社会对这一现象愈发关注,增加此类命案透明度的诉求也越来越多。邮报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和调查戳中了社会痛点,撩动了全美人的神经。

2.具有开创性还不缺影响力

 《华盛顿邮报》为此建造的新数据库,在之前从未被任何政府机构统计过。一家纸媒,为何要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呢?

2014年,在完成几个备受瞩目的同类话题报道后,《华盛顿邮报》员工Wesley Lowery惊讶地发现,官方并不会提供有关警察开枪致平民死亡案件的数据,于是他便建议,邮报应该带头自己采集并分析相关信息以促进相关法律的执行。

“由于警察并不需要报告自己是否向平民开枪,所以一些‘基本事实’在全国范围内的讨论中是缺失的。报纸记者想要用数据库以及扎实的地面报道填补这一巨大的信息鸿沟,”《华盛顿邮报》执行编辑马丁·拜伦说道,“华盛顿邮报的内容发布基于这样一个新闻的核心任务——告诉公众他们需要知道什么。”

于是,邮报很快成立了一个新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编辑、记者、研究员、摄影师以及平面设计师来完成这项工作。

他们的报道也的确引起过官方关注:警察局专业人士赞许《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参议院的民主党在提出强制各州向FBI报告涉及警察的枪击案这—法案时,曾提起过《华盛顿邮报》的相关内容。

去年12月,FBI高层向《纽约时报》透露,FBI计划彻底改革案件记录系统(record-keeping system),并将这一地化提到最高优先地位。而在过去,正如刑事专家菲利普·斯廷森所说的:(在过去)警察的话是不容挑战的。

3.出乎我们预料又引人深思

很多故事也反映出改革的迫切需求:《华盛顿邮报》发现,2015年美国的990起枪击案中,有210个警察的名字未被透露,其中145起警方以调查正在进行中、州及联邦相关法律条约为由拒绝透露;另外65起官方则对多次公开请求未作出任何回应。

此外,四分之一被枪杀的人是自杀或拥有精神病史者。在2015年杀过人的警察中,超过40%的人之前也曾有此经历。以及之前提到的,尽管黑人被警察枪击致死看似更触众怒,但这类事件所占的比例也并不比想象中高。

(来源: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