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评"普利策奖刷屏"现象:传媒的责任与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火线舆情】深圳晚报评“普利策奖"刷屏现象:传媒的责任与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编者按:4月19日凌晨,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暨普利策奖历史上的第100届)的获奖名单正式公布,随即,我们的朋友圈就被普利策奖刷屏。4月20日,《深圳晚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称,尽管我们不过是普利策奖的看客,尽管我们常常看到 500 字已经很厌烦,尽管我们对中国媒体环境深感沮丧,但我们仍然有能力感受伟大的情感,有能力品鉴和辨别那些真正有格调的新闻报道和故事,有能力保持一颗对人类和世界的同情心。

文章同时强调,中国媒体的问题其实在于,一些人只看到传统媒体一点点式微的迹象,就落荒而逃了,然后还怀着 " 先逃先得 " 的自鸣得意唱衰整个行业,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失败者,专业、道德和价值观上的完全失败者。

以下为全文:

北京时间 19 日凌晨 3 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 2016 年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纸媒几乎包揽全部奖项,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斩获重要奖项。其中,美联社由于其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而获得分量极重的新闻类 " 公共服务奖 ",这是美联社第 52 次获得普利策奖。

享受荣耀时刻的不仅仅是获奖的媒体和记者,事实上更包括普利策奖本身。自 1917 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 · 普利策的遗愿创立以来,这个奖项历经一个世纪风雨,见证了无数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而今年正是它颁发的第 100 届,无可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中国人照例只能看大洋彼岸的热闹,此时此刻,中国媒体人的心里五味杂陈。

本年度普利策奖有力地证明,貌似日落黄昏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仍然是这个世界不可撼动、不可取代的关键性力量。传统媒体内置的新闻理想、宏大的叙事能力、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执著行动力、深厚的人文主义信仰等专属于 " 古典媒体 " 的美好特质,依旧在强而有力地捍卫着这个世界的秩序、正义和情操。

今天普利策奖在中国微信朋友圈刷屏,也有力地证明,尽管我们不过是普利策奖的看客,尽管我们常常看到 500 字已经很厌烦,尽管我们对中国媒体环境深感沮丧,但我们仍然有能力感受伟大的情感,有能力品鉴和辨别那些真正有格调的新闻报道和故事,有能力保持一颗对人类和世界的同情心。

在娱乐至死和普遍压抑双重变奏的年代,我们其实一直在期待遭遇一场杰出的暗访,写出一篇影响人类命运的报道,而不是在蝇营狗苟中自我麻痹和自我满足。

技术改造了世界,互联网将传统媒体逼到了墙角,人们的阅读习惯再也回不去了,新媒体看上去正在一统江湖。然而,在表面上的诸多变化之下,仍然有很多亘古未变的东西:传媒的责任与价值、世人对传媒的理解和期许,统统都没有变。重要的从来不是公众注意力的战略转移——民众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而是传统媒体有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定力,将公众眼光再转移回来,实现公众注意力的 " 再平衡 "。

传统媒体所能依赖的根本,不是咸与维新,一定要将自身 " 新媒体化 ",参与一场喧嚣却空洞的新媒体混战;而是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价值发挥到机制,诚恳地审视民众的期待和自身的懈怠、怯懦以及内心的慌乱,并在一些人异样眼光和嘲谑神情的注视下,坚定地重拾对于新闻理想的敬畏。

永不妥协的高尚价值信念,对伟大叙事的野心,对公共利益与人类正义的守望,对纯真情感的珍惜与热爱,对世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有这些,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问题在于,一些人只看到传统媒体一点点式微的迹象,就落荒而逃了,然后还怀着 " 先逃先得 " 的自鸣得意唱衰整个行业,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失败者,专业、道德和价值观上的完全失败者。(来源:深圳晚报,作者:张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