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评“电视问政”:需在完善中凸显实效

【火线舆情】人民日报海外版评“电视问政”:需在完善中凸显实效

编者按:4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文章《在完善中凸显实效》。文章指出,“电视问政”本身仍是百姓参与“公共议题”、反映身边事的有益形式,是日常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之外的重要补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完善后的“电视问政”依旧能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

文章强调,如果“电视问政”能够透过地方立法成为常态化、机制化措施,问政的后续处理可以在日常依法行政过程中得到处理,避免让“电视问政”的威力和效果成为一阵风、一种“非常态”的处置手段,那么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大。

以下为全文:

近日,不少地方电视台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引起舆论的关注。对于这一有10多年历史、经历过辉煌也曾一度沉寂的栏目形式,有人拍手叫好,因为它能够代表民众发声、反映身边问题;但也有人质疑不断,认为这只是一种“作秀”的形式,并不能根治问题。

不过,在笔者看来,“电视问政”本身仍是百姓参与“公共议题”、反映身边事的有益形式,是日常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之外的重要补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完善后的“电视问政”依旧能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

诚然,从本世纪初首个电视问政栏目开播至今,我们的确发现某些问政类栏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官员有意推诿不到场、有些栏目采取录播而非直播形式避免尴尬、有的干部回答敷衍了事却没有受到任何质疑、有的问题反映完之后不但没解决反而还变本加厉。而在另一个极端,“电视问政”则出现像一些领导同志不顾组织程序当场对负责干部免职的、违反依法行政程序直接在现场处理问题的情况,这些都让大家对电视问政存在到底有没有效果、是否合理、究竟能持续多久存在的一定疑虑。

但是,笔者认为尽管电视问政栏目有不少瑕疵,却不应该从根本上否定它存在的意义。试想一下,如果透过电视镜头曝光、市民现场向官员问责后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日常申请办理、没有舆论监督的情况下又有多大的几率能够获解呢?至少在一些记者暗访的电视画面里,我们有时会看到市民在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时遭到拒绝、推诿、不作为的场景,而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现实里也有不少。曝光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但如果继续默许、纵容这些行为存在,那么原有的问题只会继续存在下去,解决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当然,既然“电视问政”栏目还不完美,那么我们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完善这种栏目形式,让它们更好地发挥指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作用。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历过辉煌后的沉寂,许多主管部门和栏目组都在思考怎样让“电视问政”保持生命力、怎样做到提出的问题能够获得解决。一些地方不乏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努力去避免“作秀”的问题。

比如坚持采取直播形式,把官员的说法还原到现场去检验、引入场外的网络投票机制,不让现场市民因为举“不满意”或“反对牌”而尴尬、推出“回头看”栏目,对承诺过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一核实、与政府主管考核的部门联手,让曝光的问题是否解决成为影响干部年度考绩的标准之一……

而未来,如果“电视问政”能够透过地方立法成为常态化、机制化措施,问政的后续处理可以在日常依法行政过程中得到处理,避免让“电视问政”的威力和效果成为一阵风、一种“非常态”的处置手段,那么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大,帮助百姓反映心声、解决问题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