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启示录:版权陷阱与节操碎地

一群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担当的人,绝对搞不好市场经济。

作者:功夫财经

一直以来,视觉中国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过版权诉讼获得客户,拿着你“侵权”的证明威胁跟你打官司。

以逻辑一贯制的标准来看,没有任何人能在知识产权的维权上站得住脚,没人能为之提供合理的辩护。

一群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担当的人,绝对搞不好市场经济。

在中国,一家公司要是迅速走凉,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犯了众怒,二是踩了红线。如果同时做到两条呢?结局自然是相当凄惨!

这几天,还真有这么一家不识趣的公司,是既激怒了公众,又引来来了公权机关的关注,它的名字叫视觉中国。下图是爆出丑闻后第一天,该公司的股价和走势:

此番丑闻,缘于人类的一件大喜事:终于拍到了黑洞的影像。可就在黑洞照片刷屏网络之时,国内很多人发现,照片的“版权”居然属于视觉中国。当记者去询问的时候,视觉中国创始人柴继军给的答复是,图是欧洲南方天文台授权给他们的。

而这话瞬间就被打脸:

一直以来,视觉中国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过版权诉讼获得客户,拿着你“侵权”的证明威胁跟你打官司。最可笑的是,甚至拿着别人自己的照片去索要版权费。有家公司就遇到过这种事:

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往视觉中国上传了图片,这个图片的版权就属于视觉中国了,至于上传者是否拥有权利,他们是不管的。

当有部分机构、单位就视觉中国上带有水印的图片,质疑平台是否对此类图片都享有版权时,柴继军给出的回应却是:水印均系自动生成,仅是平台的一个保护措施。

这个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毕竟证据赤裸裸的放在面前:

采取同样商业模式的不仅有视觉中国,还有其他诸如全景图片之类的公司。等到团中央也就国旗国徽问题质疑这家公司的时候,就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候:

下面各家公司群起攻之,无数公司发现自己的Logo甚至宣传图片都变成了视觉中国的版权。至此,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应该很清楚了,那就是一边到处盗窃别人图片,一边打着维权旗号敲诈勒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黑恶公司。

关于知识产权,争议一直都在

至于这家公司背后的那些鬼魅魍魉,笔者不感兴趣,自然有人会去扒个底朝天,今天要讨论的,是知识产权这种法律,是否合理。

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在经济理论界一直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美国知识产权律师、经济学者金赛拉在他的《反对知识产权》一书中,明确表示知识产权是一种非正当的权利。

他说,现代知识产权的滥觞来自15-17世纪英王滥发的各种“专利许可证”,这些许可证规定了哪些人可以特别从事哪些行业,使用哪些技术。这个举动在英国引发巨大不满,英国议会在1623年制定《垄断法》,废除了英王几乎所有垄断特权,唯独保留了含义晦涩难懂的新发明专利权。可见从一开始,“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就不太光彩。

美国独立后沿袭英国法律,1790年出台《版权法》。可笑的是,美国人发现他们要用的大多数技术和产业,版权都属于英国,于是美国人只好大肆盗版。

金赛拉认为,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理论角度,以逻辑一贯制的标准来看,没有任何人能在知识产权的维权上站得住脚,没人能为之提供合理的辩护,只能笼统地表示,你的我能用,我的你们不能用。

在美国,有一种知识产权官司策略叫做“潜水艇策略”,方法是提交一个保护范围很宽的专利申请,然后提交一系列对权利要求的修改,让该申请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让外界尽量不知道这项技术已经被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然后等到技术广泛应用再突然公开,通过诉讼大赚一笔。

看下,视觉中国是不是也是这种套路?在社会有了警惕意识的时候,他们居然能故意把一些拥有版权的照片去掉logo放到百度图库等公开网络,等到有公司下载使用后再去发起诉讼。

一直以来, 那些知识产权的捍卫者,常常处在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中。

首先,从财产权的角度来说,即使音乐或者图片被分享,原版也好好的在那里并未受损,何谈盗窃?

其次,从激励创造的角度来,也无法证明到底是保护了知识产权后的发明创造多了,还是没有保护前的发明创造多,而且谁的发明创造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呢?

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者丹桑切斯说得很明白:“奖励创新”作为知识产权的辩辞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其他任何垄断者都可以利用这个辩辞。比如预期中的对印贸易皇家垄断,可以说成是刺激商业公司开拓对印贸易。

有的经济学家偏爱知识产权垄断,可同时又反对重商主义垄断,这要如何解释?为什么一碰到艺术、文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者及其知识创新,他们就不再反对?

任何垄断预期,包括知识产权,事实上都可能刺激或加快某种创新的产生。但对于垄断来说,人为推动的每一次创新,也排除、阻止和延迟了更多的创新,包括:

(1)垄断者如果无法一直躺在功劳簿上消极收取特许费或专利费而原本进一步产生的创新;

(2)其他有创造力的人如果自由采用和汲取这个被垄断的创新而原本会产生的创新;

(3)在第(1)与(2)类上原本会产生的创新;

(4)在第(1)、(2)及(3)类上原本会产生的创新;依此类推。

但凡得到一点好处,就会失去多得多的好处,这样的制度,只能说是坏的制度。

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搞不好市场经济

最后,谈一谈市场经济中的伦理。

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者马克思韦伯有一本著作《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在第五章里,阐述了市场和伦理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相关的关系。如果把他的结论总结一下,他提出十个论点:

1 敬业,新教相信职业是上帝的召唤(职业在英语中是calling),培养了敬岗爱业的职业精神。

2 务实 ,新教相信劳动(而不是宗教仪式)能拯救灵魂,培养了注重劳动的实干精神。

3 平等,新教相信人生来平等,减少了人们因为追求地位和身份而造成的资源和精力的浪费。

4 节俭,新教相信财富都属于上帝,个人只是为上帝保管财富,减少了社会因追求奢侈的浪费。

5 效率,因为财富属于上帝,把上帝的财富用好是天职,培养了精益求精的效率精神。

6 禁欲,新教相信欲望是魔鬼的引诱,培养了人们用理性战胜欲望的理性精神。

7 服务,财富属于上帝,个人要禁欲,财富的目的是服务他人,培养了服务导向的社区意识。

8 主动,新教相信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公民意识。

9 公平,新教认为原罪不能赎买,劳动和节欲才能减轻原罪,培养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公平意识。

10 积极,新教认为人生来有罪,只有面向未来,努力工作才能赎罪,培养了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

除了马克斯韦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煌煌巨作《国富论》之外,还写有一本《道德情操论》。在这本书里,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强调了经济活动中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经济学教父为何要强调道德情操,这个话题太值得中国企业家们认真思考了,因为市场经济绝对不是一群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担当的人能搞好的。同样搞市场经济的北美和南美,因为其伦理不同,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北美早期的拓殖者,秉承道德和伦理,一边努力挣钱,一边回馈社会最终让北美极大繁荣。而南美的资本家大地主们,只知道自己修建美轮美奂的庄园、豢养打手蓄养情妇,放任周围贫民遍地,毫无投身公共服务的道德情操,于是同样发展几百年,北美繁荣而南美混乱。

当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完全适用所谓的新教伦理,但我们也有自己遵奉的东西啊,那就是24字核心价值观。视觉中国满嘴挂着维权,但所作所为却尽是些既无核心价值观,又无信仰的勾当。来,我们帮他们再复习一次吧,希望这次能入脑入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