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媒体趋势:“损兵折将”的不一定是纸媒

【传媒快讯】今年一季度媒体趋势:“损兵折将”的不一定是纸媒

编者按:如今,“纸媒将死”早已不是新鲜的提法。在自媒体、APP、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门户这些“老腊肉”似乎岌岌可危。然而,进入2016年后,VR、游戏等新晋“小鲜肉”强势入侵,曾经的新媒体大有沦为“中生代”之势,加入朝不保夕的行列。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充斥标题党、反转新闻、形式主义的当下媒界,优质内容未必不能为传统媒体人保驾护航。本轮竞争中,损兵折将的究竟是“老腊肉”还是“小鲜肉”?近日,新华网思客盘点2016年第一季度媒体趋势,多位传统媒体大咖、新媒体分析专家对媒体趋势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正文:

一、“老腊肉”困兽犹斗(代表:纸媒、门户)

纸媒:仍是新闻生产主力,转换思路要趁早

纸媒有三种活法。第一种活法,以纸质版和数字版互补的组合方式,继续保持原有的读者群规模和影响力。提高来自读者订阅收入的比例,减少对广告的依赖,降低纸质版的制作成本,抵补纸质版衰减的损失,达到新的收支平衡。第二种活法,停止纸质版的印刷,大幅改变产业结构,创建可持续性经营模式,实行纯数字化生存。第三种活法,只要读者喜爱,社区需要,纸媒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在环境适合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在保持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在可预见的时期仍可继续主营出版纸质报刊。

——范东升(资深新闻工作者,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新闻生产不是自媒体可以担当的,因为自媒体无法突破“公信力”约束,自媒体发一条关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有这个资质吗?发的新闻你敢信吗?还是印在纸上、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才敢信。严肃新闻的生产必须有“单位”作为依托,其一是单位声誉支撑“公信”,其二团队合作,其三是把关程序,其四是组织化保障稳定的品质。这方面的优势,就决定了纸媒无法被取代。新闻生产是一个需要专业素养和积累的行业,纸媒记者是当下新闻生产的主力。

——曹林(著名时评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专栏作)

门户:命运由科技而非媒体形态决定

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从信息分发的模式上来讲,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一点上,门户网站更类似于传统媒体。就生产模式来讲,其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原创的、经过编辑加工的,门户网站其实是传统媒体的子型媒体。我认为,未来媒体的走向并不是由媒体形态决定的,而是必须要以科技为依托。未来媒体的主体一定会是科技公司,它们会运用科技手段,改变媒体业的走向。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不管是在传统PC端还是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门户网站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能被超越的,我认为门户网站还会大有前途。

——陈朝华(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

二、“中生代”如履薄冰(代表:自媒体、APP)

自媒体:本质是团队产物,或将面临“大浪淘沙”

自媒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正好的优质自媒体,基本上是团队模式运营的。包括现在很多“网红”,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他们的内容从脚本到生产制作都是团队来做的。现在,微信上有一千多万的公众号存在,其中仅有60多万个是活跃的。我觉得在未来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自媒体会面临一个衰减或者说消退期。单独一个人,可能不再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自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团队运营的产物,很多出色的自媒体都是一个团队或者是公司运作的。大家知道公司运作是需要管理的,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但是个人的公众号,跟我们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运营,只有认认真真做出色的自媒体、有理念的自媒体,才会有发展。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

新媒体这个定义容易引起纠纷,还是说内容吧,内容是过剩的,内容生产者也是过剩的,其实,资本也是过剩的。泡沫之间会互相支撑,直到破灭。其实从用户角度来说,不需要那么多内容供应商,更不需要那么多入口,以内容归集流量,再用流量变现,这是增加社会交易成本,这种创新是没有价值的。用户早已不愿意埋单,内容产业有机会,但这种机会很小,相对其他领域,其实资本的投入要小得多。

——蔡伟(徽投资本董事长)

APP:简单移植必死,盲目拥抱无效

假如我不是媒体从业者,我的手机上用新闻客户端吗?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用户,我只需要两个新闻客户端就够了。要转换心态,大家谈媒体转型,都是拼命做APP。我说这样的APP必死,你赚不到钱。为什么必死无疑?因为你不明白你的服务对象是谁。比如传统的地方报,报道头条是书记在干什么、市长在干什么。但它的移动客户端要想做好,头条就得接地气,比如“老干妈今天带你逛菜市场”。因为它的服务对象变了,服务的理念和服务功能也得变,否则,这样的APP早晚要死掉一大批。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

未来最大的问题是用户获取的问题。所有APP的运营或者业务只能在APP当中进行,用户获取越来越难,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且用户获取的投入也是要不断追加的,你停掉几天投入,用户量马上就下跌。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中国特别浮躁的一个行业,你要明白自己的事情是做给谁看的,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拥抱移动网络、要拥抱新媒体,对自己的APP完全没有负责任的态度。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三、“小鲜肉”虎视眈眈

(代表:VR、人工智能、视频、新闻游戏)

VR新闻:下一代交互终端的候选者

如今虚拟VR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多次VR报道突发事件的尝试。有说法称,虚拟VR可能会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交互终端,未来的流量分发可能都会在VR设备上完成。而随着这样的分发渠道越来越多,移动媒体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沉浸感,其精准性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内容生产价值自然会进一步凸显。

————吴俊宇(媒体人)

当VR手机大行其道的时候,VR的新闻产品、内容产品才会跟着大行其道。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生活状态。在不久的将来,VR手机将再次改变新媒体的状态。我们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我觉得,三年内就会出现全新的变化。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

人工智能:观点与数据的纠缠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什么?数据。对传媒领域而言,没有数据就没有来源、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未来媒体的竞争力是你的分析能力而不只是叙事能力。没有数据源,我们这些分析无从谈起。

——杨溟(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传统媒体都是有风格的,没风格的不是死了,就是僵尸媒体。风格是原创,是观点碰撞,是议程设置,是话语创新。算法还没学会这些,因为设计算法的技术人可能还不太懂这些。这还不只是差异化竞争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内在矛盾。形式不是内容之外可有可无的事物,形式就是内容。

——余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视频新闻:“拍什么”的主动权已不在专业记者手中

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开支高昂,挑战性高,这些往往出乎大部分门外汉的想象。视频媒体的受众很挑剔而且难以揣摩,即便是高质量的视频也不容易找到大规模受众。当然,大浪淘沙,一些行业的佼佼者已经涌现:华尔街日报的数字团队和Joanna Stern强强联手,制作了许多高质量的视频作品,科技媒体The Verge也在这一行表现良好。

——Dylan Tweney(Tweney Media创始人)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所有的突发新闻将实现不同角度、高分辨率的现场视频报道。“拍什么”的主动权已不在专业记者手中,24小时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频道应当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同时,直播软件也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路透社报告《2016年新闻、媒体、技术预测》

新闻游戏:谨防“自嗨”

新闻媒体出品游戏的动机,是希望通过游戏将用户带入一个故事里,即围绕个人经验来为用户定制一种新闻叙事方式,而不是单调的叙事。值得警醒的是,制作精良的游戏往往需要耗费巨大成本,这是当下的新闻编辑室无力承担的;而诸如填字游戏等小游戏,又无法吸引用户的兴趣。因此,新闻游戏需要警惕“自嗨”,从打造编辑室文化开始,或许“不需要专门制作新闻游戏,只要在传统新闻的中加入‘游戏性’,就是对新闻游戏的有益探索。”

——全媒派

四、媒体人拿什么和机器人拼?

无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手段如何变化,主导媒体兴亡的都是真正的媒体人,只不过不同的人代表的群体和思想不同而已,使用的手段不同而已。总之,码字儿的不都是鲁迅,唱歌的不都是帕瓦罗蒂,炒股的不都是巴菲特,在媒体扛活儿的不都是媒体人。只有真正的媒体人才能够办好媒体。

——皮钧(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组书记)

不管技术如何改变,移动媒体的未来一定是以内容和服务为主。其未来在于打通内容和服务之间的道路,实现无缝对接。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退潮,巨头应用转型超级平台已成一种趋势,移动媒体目前已经在从单纯的资讯输出转型为结构化的资讯服务。

——吴俊宇(媒体人)

虽然目前新闻行业并不景气,但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新闻了。人们依然希望通过新闻认识整个世界,也希望通过新闻了解产品或者服务。对于很多内容平台而言,2016年将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媒体行业正在面临危机。想要生存下去,老话依然有理:有用,有趣,有信用——千万别沦为工具。

——Dylan Tweney(Tweney Media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