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利空下的鸡肋之感:小牛电动车,2019如何负重前行

牛电科技CEO李彦曾公开承认,已重新思考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

导读

胜巨灵、赢哪吒、斗杨戬!作为最有人气的神话人设,孙悟空的人生高光时刻中,必有一幕是“大闹天宫”。不过,不少人对“大闹天宫”的剧情存在质疑,为什么如来佛,非要等孙猴把天庭闹的人仰马翻才出手呢?

有网友表示:“你见过谁家玩斗地主上来就扔炸弹的?”真正的高手,往往后期发力,发展初期往往不动声色,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拿下。类似案例在各行业中不胜枚举,国产手机方兴未艾时,联想手机可称行业大咖,华为、小米等强势入局后,话语权关注度就暗淡了不少。新能源造车由乐视先炒起来,真正的集大成者却是蔚来、小鹏等。

那么,两轮电动车行业呢,汽车界大佬本田入局后,小牛电动车的地位便显得有些尴尬。尤其在新国标加速行业洗牌、资本态度降温等诸多背景下,彷徨的小牛究竟该如何负重前行呢?

作者:李志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2018年的惊喜企业,非本田莫属了。就在2018年余额还有8天时,本田在我国发布了首款锂电池电动摩托车V-GO,引发不小关注。

话题同样燃爆了小牛电动车。一般来说,对于行业新入局者,人们往往持观望态度,行业领军者因素成了更重要的考量。

梳理2017年在国内两轮智能锂电电动车市场,小牛电动车占有2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资料显示,2018年小牛旺季时,月销量高达4W以上。如果从这一数据分析,那么小牛2018年应该在30万辆以上,与去年相比,增长近50%。以颇具影响力来形容小牛的行业地位,应该不为过。

只是本田的强势入局,似乎为行业带来了变局。业内不少人士认为,本田V-GO将会是小牛电动车的最大威胁。此言论逻辑在于,高速发展的背后,小牛在产品、标准、价格、竞争、盈利、资本等方面存在不小问题。

“甩锅”背后

轮电动车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也造成了一些交通隐患。我国每天由于两轮电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交通状况相对复杂的一二线城市,有“肉包铁”之称的两轮电动车若与“铁包肉”的汽车相撞,显然两轮电动车的车主受伤的几率会更大。因此,对于两轮电动车来说,安全才是最重要核心的考量。

一直标榜自己为“智能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小牛电动车,近期却出现了尴尬的质量问题。

据扬子晚报网报道,2018年8月,47岁的南京市民牛先生在小牛电动车专卖店花费约4700元买了一辆银灰色小牛电动自行车,这款车变速分两档,最快时速30多公里。9月4日上午,他骑行至鼓楼区淮滨路,突然觉得车辆“自动刹车”,猝不及防一头栽倒在地爬不起来。

牛先生所说的“自动刹车”,是前轮突然刹车出现咬刹现象,也就是俗称的“抱死现象”。

据目击者祁先生表示,当时他距离牛先生约十米,周围没有其他行人和车辆,路况好,不存在应对突发状况,没有上下坡和弯道。“很突然,他一头栽倒,我见电动车后轮压在他身上,就去扶他到路边。”

事故造成牛先生身体多处挫伤,花医药费近300元。倘若这是在相对复杂的交通路况下,后果则不堪设想。

对此,小牛电动车认为,牛先生所述没有证据,并不认可小牛电动自行车质量有问题,牛先生的维权遇到了困境。

“这辆车的质量有问题且售后服务不到位,与小牛品牌形象不相称。”牛先生表示。

双方各执一词,谁是谁非目前尚无定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花费接近5000元的价格没有买到出行安全,心中存在怨气也属正常。

据小牛电动车区域经理厂商表示:已两次对该车检测,刹车无“抱死”现象。他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骑车摔倒事故,有可能是骑手骑行太快操作不当。

这个理由看似不错,仔细一品,就出了破绽,颇有甩锅之嫌。结合上文提到该车型最快时速30多公里,不难看出,小牛电动车的这款车型并不符合去年5月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

这就牵出了一个更严重话题,除了安全性、合法合规性又如何保障。

鸡肋VS山芋

退一万步讲,假设如小牛电动车单方面所述,是牛先生“骑行太快”操作不当所致。那么,“骑行太快”的机会又是谁给的?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规格有详细严格的规定,其中车速不得超过25km/h成为硬性规定。牛先生8月4日所购买的最快时速30多公里的小牛电动车显然已超出新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牛先生购买的车型存在问题。目前来看,小牛电动车的相当一部分产品都不符合新国标的标准。

在过去三年里,N、M系列是小牛电动主力产品,销量占小牛电动总销量的80%以上。数据显示,上述电动车均不符合上牌标准。

其中,小牛电动的N、M系列也因整车质量超出55kg而不合规。

即使被小牛电动称为“为上牌定制的好车”的U1车型,据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官网显示,该车型记录的车重为56.8kg,也超出了新国标标准。

同时,U1系列车型有可卸脚踏功能,但因新国标电动车加入防篡改要求,所以同样不符合新国标的要求。换言之,U1这款被小牛誉为“为上牌定制的好车”实则存在两大超标项。这也是不少U1的电动车用户,上不了非机动车牌照的原因。

可以说,新国标对小牛电动车的冲击还是不小的。如何应对呢,小牛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只是这心思的发力方向有些值得研究。

比如,对于外地用户没有暂住证,没法上牌的问题。据投资者报报道,有小牛电动车店员表示:外地用户没有暂住证就需要找人代办,如果不知道找谁的话我们可以给你上,十几天就可以办好,费用为150元。

除了现行主打产品,新品也遭遇了相似尴尬。比如小牛去年6月发布的新品N-GT,在Sport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70km/h,节能模式下最长续航170km,3.5小时可充满电量。毫无疑问,该产品也过不了新国标。

于是,小牛电动车又开始另辟蹊径,按照摩托车的标准进行上牌。在小牛官网也显示,提示消费者驾驶N-GT上路需持有摩托车驾驶证。

不过,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并未有任何小牛电动旗下产品的相关信息,即此车型因超标无法办理电动自行车牌照,也因未收录在机动车目录中而无法办理电动摩托车牌照。如果国内售出,如何合法上路成了更大的尴尬所在。

尴尬归尴尬,对于小牛来说,市场销量才是真正的王道。公开资料显示,N-GT车型已在小牛电动官方商城国内独家预售500台,预计11月30日发货。

针对上述问题,铑财向小牛电动车发函,小牛电动车回复称:到目前,小牛电动U1、UM已经获得《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小牛电动还被授予“首批符合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称号。另外,其他车型也都在积极依据标准进行升级,并积极申请通过相关认证。

而对于其摩托车未被机动车目录收录的问题,小牛电动车并未正面回应。

不难发现,即便小牛电动车后续进入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还会面临两个待解难题。

其一,便是上牌成本的问题。且不说交税、验车、保险三大步骤的时间成本问题。仅金钱成本便会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以上海为例,一块电摩所用的沪C黄牌,动辄便需要5-6万元人民币,几乎达到了车辆的十倍。

其二,则是驾照问题。据了解,办理摩托车驾驶证,从交申请表到拿到驾照,法律规定的最短时间是27天。但实际上一般要40-50天。也就是说,在北方若8、9月份准备购买N-GT,从驾驶证、办理牌照到买车,上路时已经到了冬天。

从此来看,即使小牛电动车解决了超标问题,也只是第一步。在合标后如何解决资质、上牌等问题才更为重要,毕竟小牛电动车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再加上上牌成本,几乎已经是一辆A00级微型电动轿车的价格了。

显然,这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是不小的额外负担,即使品质不错,购买意愿也大打折扣,似乎有鸡肋之感。而对于已经购买的消费者,不确定性更是一个麻烦,似乎更有烫手山芋之痛。

居高不下的价格

消费者的痛苦值得同情,毕竟小牛电动车的价格不菲。客观来看,市场经济,有价有市,这无可厚非,毕竟在智能科技、锂电池、APP等方面,小牛电动车确实做出了一定成绩。

从行业竞争力来看,价格却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这也是爱玛、雅迪和绿源等均价低于小牛的竞品企业市场份额占优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上述三企业

以392万辆、323万辆和160万辆位列前三,市场份额约占15%、12%及6%的原因。

小牛电动车的产品贵,是出了名的。据小牛招股书显示,小牛N系列定价在5699-9999元之间,在所有系列中售价最贵。今年新出的轻量级电动车UM,最低也需2999元。这个价格,放到传统电动车行业也可称为高端。

即使这样的价格,小牛还有上涨空间。

2017年1月,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小牛表示无法继续维持以前售价,对N系列和M系列部分型号进行涨价,浮动金额在600元至900元之间,最大涨幅达到18%。

小牛电动车的高价格,的确吸纳了不少高端客户,但价格壁垒也意味着小牛放弃了低价市场。这从两轮车行业的中低端消费属性来看,未必是好事。说句大白话,再高端,也就是个代步出行的电动车了。

从小牛自身财务状况来看,高端定位也没有给自身带来高收益。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全年,小牛共售出约19万台电动车,每辆电动车带来的平均收入为4061元人民币;而2018年上半年,小牛共售出12.5万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带来的平均收入为4456元人民币,增幅明显。

但腾讯科技指出,2017年,小牛每卖出一辆电动车,所获得的毛利只有300元人民币左右,较传统电动车略高,但由于售价较高,小牛的毛利率反而只有传统厂商的一半。

对此,牛电科技(小牛电动车)CEO李彦表示,产品毛利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小牛2017仅生产了19万辆电动车,尚未产生规模效应。

从此来看,小牛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价格高,无法有大销量,也就无法有大规模效应,从而又让成本上升,为了盈利,又提升产品价格。

此外,即使有了规模效应,也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小牛电动车成本高企的问题。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和电机,小牛由于采用锂电池,其电池模组的成本很高。在小牛的官方商城,“增程大锂包(大容量电池)”的售价甚至超过了整车(含标配电池)售价的一半;同一系列不同车型之间的配置差异主要也是电池,低配与顶配之间差价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是在锂电池两轮电动车分类中,小牛没有直接对手情况下发生的。新国标发布后,行业会有无数竞争者入局,除了爱玛、雅迪,上文中的本田等掌握核心技术的洋品牌也会大力布局。彼时,小牛电动车的差异化价格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减弱。

只从车身重量不得超过55kg的新国标来说,传统铅酸电池重量高也必然面临淘汰。据Gaogong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最新预测,电动车锂电池价格从2018年到2020年将下降12% CAGR,合RMB 1元/watt-h。这也意味着爱玛、雅迪和绿源等传统品牌势必入局,还有前文提到的本田等国外品牌来袭。

目前,小牛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很低。小牛从2015年到2017年6月总销量不过25万台,而爱玛在2017年销量达600万台,雅迪有400万台。在这些渠道更多、用户基数更大的品牌入局后,李彦所说的“规模化”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从行业发展来看,残酷的市场竞争,往往会让企业元气大伤。例如OFO与摩拜的竞争中,OFO过量投放导致资金链紧张,摩拜也进入了美团的怀抱;腾讯微视为了挑战抖音,也在疯狂的投入广告;瓜子二手车与人人车的竞争,也让双方压力不小,近期传出的裁员关店消息就是力证。

这些问题对于小牛来说,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

亏损与股价

上述因素叠加之下,再来看盈利魔咒以及资本态度就清楚了许多。

据牛电科技招股书显示,据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小牛电动共销售12.5万辆,上年同期为6.83万辆,同比增长83.01%,令人玩味的是,小牛的亏损也进一步扩大,2017年,小牛电动净亏损为1.84亿元,而仅2018年上半年,净亏损额就已高达3.14亿元。

销量提高却拉大亏损,难怪网友笑成小牛电动车,“卖一辆亏一辆”。

一方面是盈利压力,而另一方面是负债压力。据其招股书透露,自2015年至今,小牛电动短期贷款总额达1.9亿元,预计至2018年底即将到期,而截至2018年6月底,小牛电动账上的现金仅为1.56亿元,同时面临着不少短期债务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小牛电动总资产为8.23亿元,总负债为6.1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4.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准。

可见,小牛电动车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这也导致了其在资本市场表现不理想。

去年9月,小牛正式递交IPO申请。根据招股书中公开数据显示,小牛电动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亏损分别达到2.33亿元、1.85亿元和3.15亿元。

同年10月19日,小牛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9美元,共发行700万ADS,募集资金6300万美元,低于招股书披露的发行830份ADS,募集资金1.19亿美元,同时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仅报收8.5美元/股,据计算,当日市值仅为6.43亿美元。

截至目前,小牛股价为7.74美元/股,总市值5.75亿,市值进一步缩水。

可以看出,相对消费市场的消费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小牛的态度也很复杂,何尝不是鸡肋和山芋的感觉呢?

不过,在2018年11月底,小牛电动披露上市后的首次季度报告还是一大亮点。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小牛电动收入为4.9亿元,剔除股权激励后实现净利润494万元,单季度首次实现盈利。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第三季度财报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但小牛电动想要实现2018全财年盈利仍存大难度。根据小牛电动此前披露的2018年上半年财务状况,即便剔除股权激励和可转债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亏损仍达到4600万元左右,尽管第三季度销量和净收入暴增,但第四季度为电动车传统淡季,此时间段很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加之小牛在固定资产和分销渠道的持续投入,第四季度大概率保持现有盈亏平衡的基本态势。

如果考虑新国标,行业入局者增多竞争白热化,对财务与资本双受阻的小牛来说,冲击会更明显。

行业新周期,如何应对多重利空

或许,小牛电动车也已意识到这些问题。牛电科技CEO李彦也曾公开承认,已重新思考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1-9月份,我国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2023.8万辆,同比增长4.6%,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33.8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20.8亿元,同比暴跌9.1%。

在此环境下,李彦调转枪口或许是顺势而为,但其是否找到了正确的目标还有需时间验证。

可以确定的是,新国标的出台,不仅意味着电动车行业进入了洗牌期,也代表行业进入更良性、更健康、更拼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新周期。这种新周期下,提前占领高地的小牛电动车,并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产品、标准、竞品、盈利性、资本价值等层面的种种问题,多重利空之下,对注定小牛电动车的2019有机遇,更有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打破消费端、资本端的鸡肋感,适应行业新生态,市场新竞争,铑财也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